笔趣阁 - 历史小说 - 大明暴君,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在线阅读 - 第288章 内阁调整,抽调大军

第288章 内阁调整,抽调大军

    “第一件事情,事关内阁的事情,

    以往内阁是有首辅和辅臣之分的,大臣们都想进入内阁,入了阁的,又想当首辅,这很不好,

    朕决定,即刻起,不再设首辅,你们五位内各大臣兼任了六部中的五部,

    以后凡是跟各部相关的工作,就以兼任的官职的大学士为主,其他内阁辅助,

    例如袁爱卿兼任兵部尚书,以后跟兵部相关的军制、训练、征调、镇戍、军械、符勘、兵籍、武学等等事情,就是袁爱卿为主,

    诸如官吏任免、考核、升降、调动等事务以孙爱卿为主,其他人辅助,

    但平时文渊阁的运转,由孙承宗、袁可立两人按季轮流主持,朕这么说,诸位爱卿明白了吗?”

    “臣等明白!”

    崇祯对朱元璋的有些决策是佩服的五体投地,废了宰相,搞了内阁和司礼监的双重运转机制。

    皇帝掌控了决策权,内阁掌控了议政权,六部掌控了行政权,中枢三权分立。

    地方上也是三权分立,布政司管行政、按察司管司法、都司管军事,三司直接对六部负责。

    甭管下面各部院咋弄,最后都绕不开皇帝,所以说明朝皇权达到了历代帝王的巅峰。

    可惜朱元璋和朱棣之后的皇帝手段都太弱了,不是给了内阁决策权,就是给了司礼监决策权,导致内外两个运转机构相互倾轧。

    等局势再稳定一些,将中枢的军、政再分离,搞一个与内阁对应的军机处。

    内阁负责行政和民生,也就是掌控大明的财政经济人事大权。

    军机处负责一切军事训练和调动、战争、战术、战略等等制定。

    军机处需要内阁的钱粮等等供应和保障,内阁需要军机处军事震慑,两者相互牵制又相互配合。

    当然了,最终决策权掌控在皇帝手中,居中调停,

    否则两个只能是相互牵制了,尿不到一起去,那麻烦就大了。

    “第二件事情,是关于大同镇的事情!”

    崇祯说到这里,看着袁可立:“袁爱卿,你将情况给诸位爱卿说一遍!”

    袁可立上前,然后看着众人:“诸位,两个多月前陛下在宣府砍了土默特使团……目前的情况是,我们担心建奴或者林丹汗打完了,会入侵大同劫掠补充物资,

    而大同镇的情况有些不容乐观,所以陛下考虑从其他地方调三万大军入驻大同镇,协助大同防守!”

    袁可立花了半刻钟的时间,将土默特、察哈尔林丹汗、建奴的情况讲了一遍。

    但隐去了大同军中的具体情况和大同镇接下来的具体计划。

    “诸位说说吧,从哪里调军比较合适?”

    众人陷入沉思之中。

    好一会儿之后,礼部尚书刘宗周轻声道:“陛下,目前来看,只能从山西和北直隶的都司抽调一部分军士了。”

    “刘大人,想法是好,但不太可行!”

    刘宗周刚说完,兵部尚书侯徇就出声:“现在卫所是什么情况,这一次我下去以后才彻底的了解,

    调人自然是可以,但这群人基本荒废了,让他们做做杂活、运送一下物资勉强还行,请下载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

    协守大同就算了,别一开战,敌人还没打进来,他们自己就跑了,

    其次就是一个卫所抽个五百到一千人,按照三万算,就得三十到五十个卫所,到了大同很难协调在一起,配合不好更容易出问题!”

    众人一听都沉默了,卫所的糜烂他们也很清楚,否则辽东就不可能搞募兵制。

    “调太原镇的?”

    “不行,他们要防守河套平原的外敌!”

    “延绥镇?”

    “延绥刚刚换了总兵,还在整顿中,自己都顾不过来,哪能抽出兵力!”

    内阁六部在讨论着,本地卫所不行、边镇也不行。

    大同最近的是宣府和太原镇(偏关),相距都在四五百里左右。

    可太原现在只有三万余人,要防守一千六百余里的防线,防守还行,但想抽万把人出来根本就不可能。

    宣府现在在整顿,定编虽有八万余人,可吃空饷严重,老弱病残也多,

    虽然满桂整顿了两个多月了,重新招了人,但战力真不一定能高到哪里去。

    且北京城的北屏障,根本就不能调动。

    除这两镇外,其余六镇倒是有些兵。

    固原的兵要监视宁夏、甘肃以及陕西其余五道总兵。

    宁夏、甘肃两镇倒是有一些兵,但距离四五千里,等他们过来,黄花菜都凉了。

    看着争论的群臣,崇祯淡淡道:“朕倒是有个调兵的地方!”

    “请陛下示下!”

    群臣一愣,随即齐刷刷的朝着崇祯行礼。

    重新走到一遍的地图前,伸手指了指地图上的两个地方:“这两个地方如何?”

    “昌平镇?”

    “真保镇?”

    看着皇帝伸手指的两处地方,众人惊呼了一声,

    袁可立和孙承宗两人脸色凝重。

    大明九边应该是九镇,但北方威胁日渐严重。

    嘉靖年间,鞑靼不断骚扰,俺答入侵,劫掠京畿之地潇洒离去,于是朝廷在鞑靼入侵路线上,北京城的西北增设了真保和昌平两镇。

    真保是加强西边大同防御的战略,昌平是加强北面宣府的防御,

    “陛下,从真保和昌平调兵是不是再考虑一下?”

    礼部尚书刘宗周说完,神色又凝重了几分:“陛下,昌平镇设立的主要目的是看护大明皇陵,

    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,而祀莫重于陵寝,戎莫重于畿辅。”

    “臣赞同刘大人所说,皇陵乃一国之命脉和气运、王气,护住皇陵便是一国之大事,

    昌平镇的存在,近一些可让陵寝奠安,远一些的作用色是控制畿辅。”

    “对,昌镇外围虽然有宣镇、蓟镇作为屏障,又有紫荆关可以身援,

    对外扼控要害,对内可以拥护京陵,护卫京畿,干系至重,请陛下三思。”

    众臣对皇帝要调昌平的驻军基本都持反对意见。

    如果说北方九镇守的是边境安全,那昌镇守的是王朝存亡,轻易不可动。

    “那你们说从哪里调?”

    “这……”

    面对崇祯的反问,众人哑口无言,脸色难看的沉默了下来,眼中有些悲哀。

    大明九边十一镇,五百多卫所,军籍黄册定员高达两百八十万,可现在是调无所调。

    “孙爱卿、袁爱卿,你们两个刚刚没有表态,是有什么想法吗?”

    听着崇祯的询问,众人将目光看向了两人。

    众人之中要说对大明的熟悉程度和带兵,这两人是众人之首。

    “臣倒是有些不同意见!”

    “臣也有不同意见!”昆吾的大明暴君,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