富二代被迫从头再来[种田] 第104节
这会儿到天黑人正多呢! 自从他们开了铺子,村里好些人就不像从前那样一次存一大堆调料了,到了做饭时候,总有这家缺盐了,那家少酱了。临近年底,今年收成好,从军的亲人回来了,家家户户比平常舍得吃了,开饭前来买东西的多着呢。 不止买东西的,往他们店里寄放酱、菜、腊肉、自酿酒的也不少,平常村里来回串门,缺什么相互换,总有吃亏的,有赚的,如今好了,抹不开面子的,想赚钱的,全把东西放到杂货铺,一个个说好价摆好,卢爷爷替他们卖,也不收什么钱,只图个热闹。 到了年根下,家家户户开始贴春联,贴福字,贴窗花,心急的年二六就开始炖鱼炖肉。 回村送年礼的出嫁姑娘们年二六、二八也回娘家送年礼,瞧着村里家家户户红彤彤的,几人商量一番,逮个兄弟来颜君齐家敲门,问有没有多余的春联。 这次他们不免费拿,有给钱的,有送礼的,还有回家喊亲戚,跨村来卢家村买对联的。 颜君齐大概算算本钱,在本钱上加一成,生意还挺红火。 眼看红纸都要用完了,卢栩替他到镇上买:“正好我要去买豆腐,要不要给你捎点儿?” 颜君齐:“好。” 镇上不远,就是路有点儿滑,卢栩推上好久没用的小推车,领着卢舟,带着想跟他去玩的文贞,一起往镇上走。 路过河边,见卢文领着卢福在河边钓鱼。 河面结了冰,拿石头砸个洞,没一会儿就有鱼到洞口透气,手快的拿个笊篱、网捞,看见鱼就赶紧捞,手慢的放细绳慢慢钓,有的孩子连饵都不用挂,也能瞎猫碰上死耗子。 卢栩放下推车过去看,卢文拿了点儿馒头渣,过一会儿撒一点儿,有鱼来就赶紧捞,兄弟俩小脸冻得红彤彤的,水盆里大大小小已经有四五条鱼。 卢栩表扬一番,“可以呀,这么多鱼呢!” 卢福嘿嘿乐。 卢栩扑棱他脑袋:“玩吧,别把鞋湿了。卢文你看着点儿他,别让他下河。” 卢文聚精会神盯着水面,“放心吧。” 卢福吸吸鼻子:“大哥你们要去哪儿呀?” 卢栩:“我们去买豆腐,好好干,一会儿让你哥把鱼拿我家,给你们做豆腐鱼汤喝。” 卢福吸吸鼻子,快乐“嗯”两声,又低头去数鱼了。 卢文后脑勺长了眼睛似的:“小福,不许摸鱼,袖子湿了回家挨打!” 卢福把手指收回去,两只手夹在膝盖窝里,边暖手边用眼睛数,一、二、三……一会儿就变成一锅鱼汤啦! 路过杂货铺,卢栩问爷爷要不要捎东西,得知二叔一早就出门去买了。 卢栩没再耽搁,把文贞和卢舟放进推车,推着他们一路往镇上跑。 雪还没怎么化,从村子到镇上被人蹚出的小路结了一层冰,卢栩不用费劲儿就跑得飞快,到了平滑的地方还能滑冰,推车飞似的往前蹿,文贞吓得尖叫,没一会儿又玩出乐趣,哈哈哈乱笑,卢舟紧紧抱住文贞,生怕车翻了把他甩出去。 往常需要半个时辰的路,他们三个用了一半时间就到了。 卢舟下车,腿都是软的。 正是中午,这阵子不怎么干活,家里一天只吃两顿饭,走到镇上,闻着到处都是吃食的味道,都有点儿挪不动步。 卢舟看一眼路边的小吃,就目不斜视了,文贞到底年幼,边走眼睛边忍不住往摊子上直勾勾地瞧。 看见卖年糕的,卢栩也馋了,推上推车,叫卢舟牵好文贞,哥仨先一人来一块儿年糕。 他们这儿年糕有两种,黄米的,糯米的,黄米年糕是黄米面做的,不容易成型,蒸出来比糯米的还黏,有人只用黄米面,有人掺枣,有人掺豆子,口味不一。 糯米的都是掺枣,不同于南方捣年糕,这边的年糕米还是颗粒分明的,和红枣构成一层白一层红的层次,好看又好吃。 卢栩各买了一块儿,趁着站在路边吃,老板不怎么舍得放糖,年糕吃起来不太甜,多吃点儿也不腻,没一会儿卢栩自己每样吃了一大块儿,又让老板多包些,放进推车,拿回家给家里几个小的吃。 吃完年糕,卢栩又在熟肉铺子买了只卤鹅。 过年家里要做鸡鸭,但鹅太大,他们一般也不做,不如从镇上买,他记得元蔓娘挺爱吃这家的卤鹅。 还没过年街上已经有卖灯笼的,竹篾做骨,糊一层薄薄的白纸,里面有个放蜡烛的小凹槽。小贩见他车上又是年糕又是鹅,还领着两个穿新衣服的小娃娃,想来家里条件不错,奋力推销起他的灯笼来。 “我们家做了几十年灯笼了,你看看,这灯笼扎得多好,小孩拿着跑蜡烛都不灭。” 小贩边说边点着蜡烛,递给文贞拿着晃晃。 文贞懵懵懂懂接过去,晃荡几下,还真没灭! 卢栩要过去自己走几步晃晃,蜡烛在里面摇摆,还真没灭。 卢栩也不知这是什么原理,这好啊,正好拿回去让颜君齐画几个小兔子小狗小猪什么的,瞧着灯笼做得不错,他一口气买了五个。 原本他想按人头买,不过车里实在是放不下了。 五个灯笼,他们三个一人提一个,另外两个放进车里。 到了豆腐铺子,卢栩买了三大板豆腐,回去冻豆腐,炖豆腐,炸豆腐,做豆腐丸子……总之,吃法多着呢! 他们又跑去买红纸,买零嘴,跑到药材店补了些香料,还给几个小的买了些过年玩的小玩意儿,更是一时新鲜买了个大风筝,怕卢文他们钓到的鱼少,还在码头买了好几条鱼。 小的炖汤,大的红烧。 买了满满一推车回去,逛遍饮马镇也没看见二叔。 卢栩嘀咕一声,“不会到南桥镇去了吧?可今天惠香姑姑不是回娘家了么……” 第97章 遗憾 过了饮马镇再向东行,下一个镇就是南桥镇。 南桥镇年代更久,时间更长,附近有大小九个村,比饮马镇还要大一倍。 这会儿镇上热闹,到处都是携家带口上门采购的,观阳习俗,年二六,回娘家,送年礼,孝顺的女儿女婿,都在这天买肉,买糖,买酒回娘家。 一大早,街上买年礼的,回娘家的,热闹非凡。 卢庆已经许多年没感受过这样平和的热闹,他一个人空手走在大街上,与四下格格不入,他也不知道怎么才能融到这样的气氛里。 没一会儿,一个乱跑的孩子撞到他腿上。 他低头,孩子怯怯地抬头看着他,有些害怕。 孩子爹娘提着大包小包匆匆从一旁跑来,“小臭子!说了人多不许乱跑,就是不听!” 孩子娘逮住他,一脸焦急,先朝屁股上揍了一巴掌,才和孩子爹一起诚惶诚恐谢谢卢庆。 卢庆弯腰把地上的竹蜻蜓捡起来递给小孩,“你们是南桥镇人吗?” “是呀。” “我想问问镇上哪有瓷器铺子?” “瓷器?” “想买个摆件。” “哦,那你去吴记看看吧,沿着街朝北走,过了第二个巷子右拐,就看见了。”小孩父亲给卢庆指路。 “多谢。” 卢庆慢慢走,穿过主街,经过巷子,远远看见了那块挂了许多年的老招牌——瓷器吴。 他没进去,而是在对面的食铺点了碗素面,边等,边往瓷器店瞧。 店里有几个顾客,两个伙计领着人看摆件,两个三十多岁的女人在另一边和一个女顾客拉家常,似乎都是今天回娘来的。柜台后,一位老迈的老丈拿着帕子擦一个两尺来宽的大盘子。 “您的面。” “谢谢。” “您想买摆件?” “我瞧瞧,听说吴记的摆件好。” “那是,老铺子了,咱们南桥就数得着吴记,要是想看更好的,您就得往县城去了。” “你还管介绍顾客?” 面馆伙计笑道:“都是老街坊了。” “听上去吴记人缘不错。” “一听您就是外地人,咱们十里八乡的,谁不知道吴老爷慈善,”他往四周瞧瞧,凑到卢庆耳边悄声道:“吴老爷年轻时候,生不了孩子,后来有个大师指点他多做善事,没两年,就生了!你瞧现在,他家五个闺女,一个儿子,个顶个孝顺能干,要我说,人还是得做善事。” 卢庆笑笑,“哪个是他儿子?” “那俩是伙计,儿子带媳妇回娘家走亲戚去了。” “这么早?” “听说好像是儿媳妇家远,不是咱们镇上的人。你找小吴有事?” “我听说他大摆件烧得好。” “那就是胡说了,你肯定听错了,他家是女婿接班的大摆件手艺,小吴老板只烧小摆件!” “那想必是我听岔了……” 卢庆吃着面,不紧不慢地细问,观察着吴家的生意,见他们与四邻和睦,女儿性格直爽亲善,吴老板夫妻也十分面善,才吃完面结了账,慢慢往回走。 “哎,客人,你不买摆件儿了?” “我再逛逛。” 卢庆走上街,见吴家老太太出来,望着天担忧,“瞧着天不好,也不知道惠香他们到家没。” 卢庆脚步猛地一顿。 “他们一大早就出发了,指定到了!”她女儿搀老太太回店里。 老太太边走边念叨:“惠香娘家远!他们提着那么沉的东西……” “一会儿回来了,快进屋去吧,你冻病了他们回来还得伺候你……” 卢庆朝吴家母女俩望望,嘴角慢慢翘起,想必,惠香的婆婆、大姑子、小姑子也很喜欢她。 是呀…… 她那么好的性格,哪有人会不喜欢呢? 卢家村,卢五柱正往篮子里装鸡蛋,听见小孩喊着“娘我想要糖!” 门口影子闪了下,有客人进了门,卢五柱听着孩子口音耳声,一转头,看见了牵着孩子的赵惠香。